對于國外的雙相不銹鋼的發展史,您了解多少?
1927年Bain和Griffiths首先發現了雙相組織,1930年J.Hochmann偶然發現提高奧氏體不銹鋼中的含鉻量不僅使鋼具有磁性,而且提高了鋼的耐晶間腐蝕性能。雙相不銹鋼的發展與應用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法國在1935年獲得第一個專利。雙相不銹鋼已經發展了三代。第一代雙相不銹鋼以美國40年代開發的329鋼為代表,含高鉻、鉬,耐局部腐蝕性能好,但含碳量較高(≤0.1% C),因此焊接時失去相的平衡,沿晶界析出碳化物導致耐腐蝕性及韌性下降,焊后必須經過熱處理,一般用于鑄鍛件,在應用和發展上受到限制。前蘇聯50年代發展了含穩定元素鈦的08X21H5T 和08X21H6M2T鋼,德國也有1.4582,法國有Uranus50,英國有Ferralium255,日本在美國329鋼基礎上降碳,提出了329J1鋼種,這些鋼都可以作為可焊接的結構件使用。隨后至60年代中期瑞典開發了著名的3RE60鋼,它是第一代雙相不銹鋼的代表鋼種,特點是超低碳,含鉻量為18%,焊接及成型性能良好,廣泛代替AISI304L,316L用作耐氯離子應力腐蝕的材料,該鋼的問題是在焊接熱影響區易出現單相鐵素體組織,導致耐應力腐蝕及晶間腐蝕性能下降。70年代以來隨著二次精煉技術AOD和VOD等方法的出現與普及以及連接技術的發展,容易煉出超低碳(≤0.03% C)的鋼,同時發現氮作為奧氏體形成元素對雙相不銹鋼有重要作用:在焊接接頭熱影響區快速冷卻時,氮促進了高溫下形成的鐵素體逆轉變為足夠的二次奧氏體以維持必要的相平衡,提高了焊接接頭的耐腐蝕性;氮可以提高富氮奧氏體相的耐孔蝕能力,與富鉻、鉬的鐵素體相取得平衡,提高了材料整體的耐孔蝕性能;氮能減輕鉻、鉬等元素在兩相中分布的差異,降低選擇腐蝕的傾向性。正是利用氮元素的獨特效果,以及鋼中容易獲得超低碳改進了第一代雙相不銹鋼的缺點,從而開創了第二代新型的含氮雙相不銹鋼,開發了新的應用領域。第二代雙相不銹鋼不論是18Cr型,還是22Cr和25Cr型大多數屬于超低碳型,并且含有鉬、銅或硅等提高耐腐蝕性的元素。針對酸性油井井管及管線用鋼要求,瑞典開發出了SAF2205,此鋼種已納入美國的ASTMA789和A790標準。日本有近十個廠家都在生產雙相不銹鋼,應用范圍很寬,如應用于工業用水及海水熱交換器、尿素高壓設備、硝酸設備等。法國有URANUS系列,英國有ZERON鑄鋼系列,德國也有納標的系列牌號。